二黄坝楼子
\n文/牟方根
\n“碉楼高耸入云天,青石砌就老宅院。历经百年巍然立,珍贵遗产永流传。”在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龙滩村3组,有一座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碉楼,名叫“二黄坝楼子”,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近日,我和两位朋友前往参观,收获颇多。
\n从万州城区驾车出发,大约30公里车程,即可抵达二黄坝楼子。
\n二黄坝楼子因坐落于二黄坝院子而得名。此为一处上百年的农村老院子,既有传统民居的枯藤老树、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观,也有炊烟袅袅、鸟语花香的人文景观,古朴中透着厚重,沧桑中藏着底蕴。
\n二黄坝楼子坐北朝南。一块立于楼子前的石碑上介绍:“二黄坝楼子,建于清同治年间。石木结构,四层楼,穿斗式梁架,青瓦攒尖屋面。占地面积49平方米,通高14米,是研究万州寨堡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。”
\n据考证,二黄坝楼子的建设与清代“李蓝”之乱有关。清咸丰九年(1859年)、同治四年(1865年),李永和、蓝朝鼎、蓝朝柱等人领导反清农民起义。义军自云南昭通起义后,队伍发展到30余万人,活动范围遍及滇、川、鄂、陕、甘5省。土匪也趁乱危害一方,官军疲于奔命,一些大户人家只得“即岩为碉”“就岭为楼”,砌筑坚壁高墙以求自保。为此,生活在万邑市郭里一甲太瑶溪(现万州区太龙镇太阳溪)的魏家两房先祖先在罗家湾(现太龙学校正对面)建起一座带碉楼的宅院,弟弟魏成谟也在二黄坝建起一座更气派的碉楼。后来,罗家湾楼子完全被毁;二黄坝楼子围墙虽遭破坏,但碉楼主体幸运得以保留。
\n我们在管护人向先生的带领下,进入楼子内部参观。随着“吱嘎”一声响动,一楼的实木大门被打开。我们惊奇地发现,历经百年的楼子墙体依然严丝合缝,每块条石之间的缝隙,居然都是用糯米熬成糊和着石灰浆密封的。
\n上得二楼,没有窗户,只有四方共八个铳眼。铳眼又称“射击孔”,为古代传统建筑之牛马墙(城墙与城壕之间的墙)、敌台(城墙上的防御塔)、隘门或民居门楼上常见的小孔,外小内大,呈漏斗状。这样设计的好处,就是射手在射界上、视野上都比较宽泛,有利于更好地瞄准目标,发挥火力优势。
\n二黄坝楼子的第四楼,有一个独特的地方:墙体四壁和四角延伸出12组条石挑梁,上立木柱,凌空架起一圈悬空木质回廊。这个回廊,平时可观景、晾衣晒物,遇匪徒来犯,则可居高临下,抵御敌人。
\n历经百年风雨的二黄坝楼子保存完好,成为研究万州寨堡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\n版面欣赏
\n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